1 2 3
社科研究

“五点一线”战略中丹东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9/6/12 12:34:00 来源: 浏览:()
  一、研究目的
    (一)理论意义
    丹东位于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交界处,扼守我国东北东部边境,同时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地理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圈与环黄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是中朝、中韩、中日经济往来的要塞,作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中的重要一环,丹东不仅是辽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未来东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支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辽宁丹东产业园区的潜力不可估量。
    “十六”大以来,国家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扩大开放,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东北新的出海通道”。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36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了“使丹东等边境地区具有物流贸易集散、进出口加工和国际商贸旅游等功能”、“构筑同周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合作的平台”。两个文件对进一步完善丹东的基础设施功能,促进丹东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使丹东成为我省发展沿海经济带,实现“五点一线”战略构想 的一个重要窗口提供了重要支撑。
    2006年2月,省委省政府确定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带、打造“五点一线”的战略决策,将丹东产业园区建设确定为“五点一线”的重要一极。这表明,丹东作为辽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一翼,已经融入了与其他几个地区共同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洪流之中。与此同时还应该 看到,从辽宁西部的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到辽宁东部的丹东产业园区,大概1400多公里的沿渤海和黄海海岸线上分布了五个新开发的重点经济发展区域,而这五个经济发展区域分属六个机构管辖,区域的产业结构、招商政策、发展环境又极其相似,在招商引资中如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避免出现恶性竞争?这些都是丹东乃至其他四个重点发展区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都将影响到这五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能否如期发展起来。而产业园区的正确定位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组在这种实践背景的要求下开展研究,探讨丹东如何从省委省政府的整体布局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在沿海地带产业布局的不同分工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成为在整个沿海地区“五点一线”产业集群中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找准自己的定位,借势而上,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获得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二)现实意义
    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是当今世界沿海城市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在辽宁省的“五点一线”战略中,确定为五点之一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是丹东临港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起步区,其开发又为丹东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推动力,将促使丹东成为东北东部经济带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由于我市原有产业偏轻,经济规模较小,靠自身积累改造升级很慢,难以更快的发展起来。因此,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已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时期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快速发展临港产业,加快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使其成为丹东重要经济带和对外开放示范区,尽快完成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的目标,因此加强对该产业园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丹东市确立的“建设一个中心,形成三大基地,发展八个重点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丹东“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比较的方法、成本-收益的方法根据丹东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实际区位、资源、国际关系情况,本课题组提出的丹东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方法周密、可靠,提出的观点将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
    把省“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布局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角度研究丹东发展产业园区战略,既兼顾丹东自身面对的产业布局、自然区位及招商引资情况,又把丹东作为“五点一线”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考虑,研究结论既突出个性又不脱离共性,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丹东产业园区的优势及发展现状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探讨丹东如何从省委省政府的整体布局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在沿海地带产业布局的不同分工中,如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如何在整个沿海地区“五点一线”产业集群中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找准自己的定位,最后形成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总体布局与规划以及具体措施方案。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 
    (一)丹东产业园区概况及优势特点
    辽宁省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吸取国内外建立沿海特区以点带面快速发展的成熟经验,提出沿渤海、黄海沿岸选择五个城市和地区,建设现代化的临港产业园区,以五个点为龙头,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五个点有: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葫芦岛北港工业区、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是2006年1月辽宁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东端起点,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面对朝鲜半岛,具有沿江(鸭绿江)、沿海(黄海)、沿边(中朝边境)、沿国际大通道(欧亚大陆桥)的独特区位条件,是“五点一线”唯一的边境园区。园区地处鸭绿江畔,黄海岸边,与朝鲜隔江相望,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起步区39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四至为:西起浪东路,东至鸭绿江边,北起一潮沟,南至浅塘沟。园区呈长条形顺江而下,直接港口,纵向长34公里,横向平均宽2.85公里(最窄0.6公里,最宽3.6公里)。起步区又分为浪头产业区(12平方公里)、临港工业东区(7平方公里)、临港工业西区(20平方公里)三个区域,采取三点启动,逐渐连片,并最终形成港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辽宁确定的沿海鼓励重点发展区域中,之所以选择丹东产业园区成为“五点一线”中最东边的一个“点”,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丹东是“五点一线”六个港口城市中唯一拥有边境口岸的城市,六大优势的集聚让这座边境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1.区位优势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处于我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东北东部经济带和环黄海经济圈的交汇处,同时又处于欧亚大陆桥我国境内的起点。园区位于丹东的最前沿,面对朝鲜半岛,怀抱丹东港,沿江、沿海、沿边、沿国际大通道,背靠东北东部城市群,是东北三省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和联接朝鲜半岛的重要窗口。丹东产业园区作为全省“五点一线”中的唯一边境园区,在物流贸易集散、进出口加工和国际商贸旅游等方面,都具有独特而优越的区位优势。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在3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构筑同周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合作平台,促进丹东等边境地区具有物流贸易集散、进出口加工和国际商贸旅游功能。辽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作为全省“五点一线”中唯一的边境园区,随着36号文件的逐步落实,丹东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丹东在东北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2.交通优势
    园区位于快捷、便利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之中,依托丹东、东港两城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基础设施完善,海陆空交通便捷。丹东陆路、水路口岸齐全,共有五处一类口岸和六处二类口岸。丹东港是中国最北端的天然不冻良港和国际贸易商港,现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港口开辟了散杂货、集装箱和客运航线,未来五年吞吐能力将达5000万吨;丹东铁路四通八达,北京至朝鲜平壤、莫斯科至朝鲜平壤的国际联运经丹东出入境;丹东距离朝鲜平壤220公里,距韩国首尔420公里,是距离朝鲜半岛最近、交往历史最长的地区,是“五点一线”六个港口城市中唯一拥有边境口岸的城市。丹东机场已开通丹东至上海、三亚、深圳、北京的航线,园区与丹东机场仅相距4公里;丹沈、丹大高速公路绕园区而过,丹通、丹海高速公路即将修建,丹东与朝鲜新建的鸭绿江公路大桥,正在做各项前期工作。
    3.腹地优势
    园区拥有“一北”、“一东”两大腹地优势。一是北部背靠东北东部城市群,是东北三省东部地区13个城市最近的出海口,随着东北东部铁路的贯通和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的建成,东北东部13个城市的2700万人口、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园区发展的广阔腹地。二是东部面对朝鲜半岛,朝鲜丰富的矿产与劳动力资源,韩国先进的技术资源将为园区未来发展增添无限潜力。随着东北东部城市群的经济关联度的不断提升,丹东的城市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园区将承担起东北出海大通道和对外开放又一个重要窗口的作用。为此,园区在产业布局上将瞄准东北地区资源优势,力求实现跨地区的产业融合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4.资源优势  
    丹东地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源极其丰富,具有雄厚的生产要素优势。尤其是水资源充足,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平均值的4.5倍,全市共有水库56座,年水资源总量90.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64种,其中硼矿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木材蓄积量4010万立方米,居辽宁首位;丹东海岸线长126公里,滩涂328平方公里,海域水质好,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良好条件,有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和农副产品。丹东电力能源充足,水电、火电、风电齐全,总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到“十一五”末可达450万千瓦,是辽宁重要电力工业基地,可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保障。丹东有比较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
    5.产业优势
    园区发展依托丹东现有优势产业。丹东工业经济初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化纤、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居全省前列,化纤、大客车、车桥等产品有较高声誉。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石化等产业都比较成熟,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丹东农业初步形成优质稻米、海淡水养殖、林业、果菜、板栗、畜牧等特色农业生产带,是全国最大的草莓、板栗和贝类养殖、加工和出口基地。丹东商业基础设施完善,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正逐渐成为对外沟通朝、韩、日,对内沟通东北、华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6.旅游优势
    丹东气候宜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古迹众多,是中国万里海疆的北端起点,中国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江、河、湖、海、山、泉、林、岛等自然景观齐全且各具特色,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两处,国家AAAA级景区六处。大鹿岛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明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大孤山古庙建筑群、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人文景观闻名海内外。
    综上所述,丹东临港产业园区除了具备其它四点共同的优势之外,从发展观点看,它还具有其他四点不具备的自身的“三大优势”。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腹地优势和雄厚的生产要素优势。 因此可以说,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园区,是一个可以加快发展的园区。
    (二)丹东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在“五点一线”涉及到的各城市中,是最末一个抢上这班车的。应该说,丹东并没有和其他“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奋起直追,如今,临港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
    已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40亿元,到位资金近15亿元。规划建设道路总长117公里,已完成88公里。目前,园区已有20.4平方公里的土地达到“一通一平”,10平方公里土地达到“五通一平”,满足企业入驻条件。道路建设全面展开,其中有3条主干路实现基本通车。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正陆续展开,绿化、亮化扮靓了鸭绿江大道两侧。园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亿元、工业总产值54.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7亿元、出口总值1.54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
    在项目的引进上,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结合各园区特点,先后参加了省政府组织的“港辽招商洽谈暨项目对接会”、“韩国产业银行—辽宁省人民政府投资说明会”、“辽宁省人民政府—新加坡政府‘五点一线’推介会”和省外办组织的“五点一线”北美推介会及在全国两会期间省人大组织的面向中外新闻媒体记者的全省“五点一线”推介会等大型活动,全面宣传和展示了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优势特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国际知名企业、高科技企业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的大型民营企业来产业园区考察投资。截止到2008年7月,园区已有包括世界500强韩国SK集团投资在内的117个入驻项目,投资总额84亿元人民币,其中,开工项目103个,总投资53亿元。
    虽然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其他4个“点”相比,我们仍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客观存在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还需要我们一一破解。
    由于园区横跨一市(东港市)二区(振兴区、合作区)一港(丹东港务集团),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区内各分区的招商引资、土地出让、项目摆布各自为战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个别项目的摆放甚至打乱了园区整体规划布局。 这种“三国四方”分治存在诸多弊端:
    一是缺乏统一的招商平台。由于多方分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不够顺畅。如临港东区和临港西区地价优惠政策不一致,园区紧邻,却存在地价政策落差, 实质上是各自封闭、各自为政的破坏性竞争。对项目招商,缺乏权威机构通盘考虑。 
    二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整个园区没有统一的门户网站,以及对内的网络信息服务窗口,既不利于借助因特网进行网络宣传,也不利于改善针对入驻企业的信息化服务。 
    三是缺乏有效的产业工人培训平台。 尚未建立针对园区建设的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缺乏针对项目进行的“订单式”培训方式,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建设关联度不够,参与的针对性也不强。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灵活性不足。一方面管线铺设没有采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没有从丹东是边境城市、人防设施建设欠帐较多的现实考虑,高标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兼顾设置人防功能。另一方面片面强调 “五通一平”,没有考虑对部分地块只做“五通”,不做“一平”,从而减轻投资压力。 
    五是园区的长远发展存在隐患。丹东产业园区(不含临港西区)沿江布局,带状分布,很容易形成“摊牛舌饼”式发展,引发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此外,在开发区准政府职能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未来园区的社会管理将面临诸多弊端,成为很大隐患。 
    除了以上现实问题以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园区发展还面临着“四大难题”。
    一是园区引进国内外重大项目较难。由于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产业园区发展比较缓慢,园区内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较少,经济总量偏低,对全省经济的拉动能力尚未显现。
    二是园区内所依托的港口规模过小。5万吨级海港泊位仅1个,年货物吞吐量2000万吨。空港开辟的国内航线单一,年货物吞吐量仅为600吨。
    三是园区发展建设征地难度偏大。园区使用的土地以滩涂地为主,平整回填工程量很大,土地使用成本高。园区建设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也加大了用地申请审批难度。
    四是园区对外交通基础建设滞后。一些大型交通建设项目尚未完成,导致园区对腹地的经济拉动作用得不到发挥,腹地对园区的支撑作用也无法实现。
    三、加快发展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建议
    为加快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切实解决好以上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产业园区定位,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精确的定位与合理的规划是园区发展的前提与方向。根据园区的综合优势、丹东地区的产业特点以及未来发展需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应是涵盖各种经济区特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综合型、现代化的港口新区。以丹东及东港两座城市为依托,以大东港为龙头,以辽宁沿海大通道、丹沈和丹大高速公路、东北东部铁路和对朝等交通干线为支撑,以汽车及配套产业、轻工电子仪表、生物制药、农产品深加工及边贸出口加工为主导临港产业集群,形成建设工业强市的主要产业基地,形成以港口为龙头辐射东北东部地区及辽中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成为牵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新的增长极。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
    目前园区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中,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传统加工型中小项目居多,而对地区经济牵动作用大、产业集聚能力强、位于产业链上游的重大项目较少。因此在产业导向上,园区要向附加值高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应着重引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在项目选择上,着重选择与港口关联度大,可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较大项目,以及扩大利用本地资源和腹地资源的深加工项目等。争取由一个核心项目带动着一个产业,延伸出一条产业链,扩展成一片产业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构筑起一个产业基地,最终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建成若干功能区。
    3. 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的优势,发挥其在发展产业园区中的带动作用。
    丹东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这里的工业基础良好。丹东的汽车及零部件、化纤、射线仪器、信息产业、电子元器件、仪表、纺织服装和医药等产业居全省前列,各种车桥产品占据全国车桥市场的首位,粘胶纤维一直保持国内领先优势,独有的柞蚕制品名扬海外。  丹东产业园区要得到快速发展必须立足港口,依托丹东现有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发挥其在发展产业园区中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生产、仪器仪表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型骨干产业,以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和稳定支撑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丹东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
    4.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园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推进产业园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要突出重点,突出新产品开发,要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要针对企业技术中心的不同档次和规模,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技术中心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突出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工程,形成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稳定工作机制。争创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加快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完善鼓励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
    5.强化政府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应充分发挥丹东市政府在发展产业园区中的政策取向和职能调整作用,落实园区享受国家、省、市赋予的优惠政策,并进一步谋划出台新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的吸引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要认真研究当前国家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要以超前的意识,增强把握和分析国家政策的敏锐度,迅速并科学地包装策划园区项目,努力争取国家资金的进一步支持,利用好中发[2003]11号文、国办发[2005]36号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利用和落实好省政府“五点一线”优惠政策及省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相关的配套政策。在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上,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强各分园区的协调与配合。在服务体系建设上,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对入驻企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优环境。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保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招商引资应以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坚持边开发、边建设、边招商的原则,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围绕园区的规划理念和功能定位进行宣传,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坚持以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产业链项目以及高税源项目为重点,精心策划组织招商引资和洽谈活动。引进大项目,目标不要总是放在国外,要切实抓好国内项目招商。明确重点推介产业和招商地区。同时,要创新宣传渠道和招商手段,将政府宣传与企业宣传相结合,开展多种招商模式,全面介绍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减少招商的盲目性,还要做好项目包装,丰富招商内容,主动创造项目,增加项目源,尽快做大我市工业经济的总量。
    7. 引进专门人才,通过引智提升产业层次。
    人才是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条件,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创业创造良好条件。采取强有力激励措施,加快聚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园区可持续发展储备足够的高质量的人才资源。积极构建高效能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具有园区特色、与国际惯例接轨、科学高效的人才体制机制,大力营造高品位的人文环境、公平公正、健康和谐的创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文化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和周到细致、便捷温馨的服务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园区创业创新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园区各类人才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8.完善国际商贸旅游功能,打造“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
    丹东应借助得天独厚的边境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强力打造鸭绿江旅游品牌,通过开发建设鸭绿江百里文化长廊旅游线,来构筑大旅游、大产业、大就业的格局,形成独特风格的旅游体系,把丹东建成以边境山水风光为特色的国际旅游名城和全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此,要办好每年一度的中国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通过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丹东,吸引国内和世界的眼球,引进外部资金和项目,加强国际、国内经贸合作,进一步提高鸭绿江旅游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
中国政府网 辽宁省政府 丹东市政府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百度 凤凰网 新浪 网易 丹东新闻网
辽ICP备13009825号  辽公网安备 21060302000085号
版权所有:丹东市人民政府
主办:丹东社会科学网   网站地图
地址:丹东市振兴区银河大街100号 邮编:118000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