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社科研究

丹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09/6/12 12:38:00 来源: 浏览:()

一、丹东海洋经济资源基础

(一)海洋空间资源

江海岸线长328.9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93.3公里,(不含岛屿线长32.5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180万亩,潮间带滩涂面积36.3万亩,潮间带以上可供养虾12万亩,种植芦苇面积27万亩。全市江岸线长235.6公里, 境内大小河流1,600多条。拥有淡水水面168万亩,其中各类水库51座共29万亩,稻田水面80万亩,池塘面积4.3万亩。另外还有较丰富的冷水和温泉资源。

1、地理位置与海域面积

丹东市毗邻海域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东端,东濒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毗邻海域相接,西濒大洋河与大连毗邻海域相邻,属黄海北部海域,与日本、韩国等国家水路相通,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丹东市毗邻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525万亩),海岸线长125.8公里,其中拥有大陆海岸线93.3公里,潮间带滩涂46.5万亩,0—10米等深线之间浅海92.3万亩。岛屿海岸线32.5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10余座,总面积500多公顷。

2、自然环境

沿海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黄海影响,又兼有海洋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海域近岸水温年平均为11.3℃,最高值达33.8℃,最低值-2.7℃。年平均盐度21—28‰,盐度终年呈近岸低远岸高的水平分布特征。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性质,各主要分潮平均振幅的比值均小于或等于0.5。平均高潮间隙08h58min,大潮升5.5m,小潮升4.4m。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K值在0.2左右。近岸潮流多为与岸线平行的往复流,远岸则以旋转流占大部分,往复流不如近岸显著。海区波浪以SSE向浪最多,其次为SE和S,其频率分别为28%、14%和12%。平均波高介于0.4~0.6m之间,平均周期介于2.4~3.5s之间。

海底地势总的趋势是自海岸向深海平缓延伸,水深逐渐由浅变深,最大深度60m左右。底质为细砂和粗粉砂。中朝海上分界线以西朝方一侧岛屿和潮流砂脊较多,表层水与底层水相互交换,上、下层水温、盐度均匀,加上鸭绿江、大洋河、大同江(朝)等内陆径流的注入,使该海域营养盐类和饵料生物丰富,为水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索饵和繁殖场所,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近岸海域叶绿素a平均含量4.7mg/m3,初级生产力平均值 217.45g碳/m2a,全年有机碳生产能力为57467吨。浮游植物除小量的甲藻外,主要为硅藻类,优势种有琼氏园筛藻、密联角毛藻、奇异菱形藻、具槽直链藻、浮动弯角藻、密联海链藻、旋链角毛藻和角毛藻等。平均生物量为4728.9×103细胞/m3,最高达51124×103细胞/m3,最低达23×103细胞/m3。浮游动物种类主要有桡足类、鸟啄尖头蚤,强牡箭虫、太平洋哲镖蚤、双壳贝类幼体。生物量平均为180.8mg/m3,最高1388mg/m3,最低6.0mg/m3。底栖生物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占优势,平均密度0.13个/m2,平均生物量3.9g/m2 。

(二)港口资源

丹东位于祖国海岸线最北端,濒临黄海,沿海、沿江、沿边、沿国际大通道,面对朝鲜半岛,怀抱丹东港,背靠东北东部广袤的腹地,基础设施完备。丹东是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和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通道,共有5处一类口岸、6处二类口岸,水路、陆路口岸齐全。

丹东地区沿岸常年以北风、东北风和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9米/秒,风力大于6级的年平均日数为11.8天,台风影响甚少。朝鲜薪岛列岛作天然掩护,外海波浪很难传入海域,0.6m以下的波浪占97%。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平均潮位3.52m,平均潮差4.51m,最大潮差7.60m。冬季海面不冻,流冰厚度一般为5~15cm,不影响船舶航行和靠泊作业。岸线比较稳定,区域地质稳定性及工程地质条件可满足建港要求。有可供大型客货船舶通行的国家航道管理部门批准并正式公布的航道。锚地距岸边较近,底质为淤泥质或淤泥质粉砂,适于投锚泊船。

目前,全市沿海有大型客货港口1个,即丹东港大东港,其位于鸭绿江口西侧庙沟至大东沟口的丹东港,也是国务院批准的1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目前现有生产性泊位于15个,吞吐能力已达1100万吨。已开通了丹东—日本敦贺—日本舞鹤—日本直江津(周班),丹东—日本神户—日本大阪—日本名古屋—日本东京(周班),丹东—韩国釜山(周两班)、丹东—韩国仁川(客货滚装、周三班)、丹东—韩国仁川(周二班)、丹东—朝鲜南浦(不定期)、丹东—大连—国内各主要港口(周班)、丹东—青岛—南方各主要港口(周班)8条国际国内集装箱航线,以及通往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港口散杂货和客运航线;有渔业港口45个,其中国营渔港11个,集体渔港11个,个体渔港23个,可满足5000多艘渔船避风、给养和装卸渔获物的需要;有国家农业部渔船检验局核准的修造船厂12家,分布在沿海9个乡镇,从业人数约为2000余人。可自行设计建造或修造600马力以下木质或钢质船舶,以及船舶部件、渔业机械等,年修造渔船能力2000多艘,保证了渔业生产正常运行。

(三)海洋生物资源

丹东市海岸线主要处于黄海北岸的鸭绿江口和大洋河之间,沿岸海淡水汇合,两河入海又带来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为丹东市海域的海洋鱼类、贝类和其它水产生物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索饵繁殖条件,是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良好的栖息地。据统计,全市海洋鱼虾蟹类50多种,滩涂经济贝类2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现已初步形成虾池综合利用、滩涂养贝、浅海开发、大水面养殖、稻田渔业、海洋捕捞六大渔业基地。由于海洋水产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为发展丹东海洋水产经济、建设“水上丹东” 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辽宁省重要渔业基地。

丹东沿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可分为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沿海的游泳生物主要有脊椎动物鱼类82种,软体动物贝类41种,甲壳动物虾类19种和藻类2种。已发现近海鱼类有黄花鱼、鲅鱼、台巴鱼、同乐鱼、带鱼、牙片鱼;底栖软体动物有托氏昌螺、扁玉螺、宽玉螺、脉红螺、香螺、李氏笋螺、泥螺、毛蚶、魁蚶、泥蚶、紫贻贝、密鳞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日本镜蛤、文蛤、青蛤、蛤仔、四角蛤蜊、中国蛤蜊、大竹蛏、长竹蛏、短蛸、长蛸、金乌贼、日本枪马贼;甲壳类有中国对虾、脊尾白虾、鹰爪糙虾、中国毛虾。

全地区淡水鱼类有70余种,四大家鱼鲤、鲢、草、鳙是主要养殖品种。搭配品种有鲫、重唇、池沼公鱼、团头鲂等。

(四)滨海旅游资源

我市滨海旅游资源主要有“一山二地三岛”。一山指大孤山。海拔337.3m,山势突兀陡峭,山南有保存完好的清代中晚期古代建筑群,共有殿阁121间,建筑面积5000多m2,占地面积1万余m2,是辽宁省重点保护文物。二地指国家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中的大洋河口和鸭绿江口的二个核心区(既芦苇沼泽),总面积6007公顷。经过多年的保护,已成为鹤、鹳、鹭等鸟类迁徒途中停歇地和鹭、雁、鸭、鹬、鸥等多种鸟类的繁殖地。三岛指大鹿岛、獐岛和小岛。

(五)海洋矿产资源

1、海洋石油气资源潜力较大。根据有关专家对我市鸭绿江下游地质勘探资料和朝鲜海上石油勘探平台动态分析,认为北黄海盆地储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储藏量约有1.5亿吨,资源分布状况是西多东少,主要分布在中国一侧海域。早在1986年前,朝鲜就已经开始在海域勘探石油。,国家的“863”计划已对北黄海盆地石油资源进行调查。我市近海石油气资源如果能够得以开发利用,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海盐资源。我市近海产盐条件相对差一些,主要是泾流量大,海水盐度较低。春、夏季海水表层盐度为18—20‰,底层盐度为24—26%;秋、冬季泾流小,盐度相对较高,上下层盐度均在28—32‰。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盐田面积较多,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改造成养虾池,近些年,年产原盐1万多吨,产值200万元左右。

(六)海洋能资源

1、潮汐能源。我市海域平均潮差4.51米,最大潮差7.60米,最小差1.56米,潮汐再生能源潜力很大。獐岛至鸭绿江口海域分潮特征和潮汐不等现象明显,落潮历时由獐岛向鸭绿江口逐渐大于涨潮历时,鸭绿江口落潮历时比涨潮历时长3小时左右,平均潮差6.8米,最大潮差8.2米。独特的潮汐资源,为我市发展大容量的潮汐电站提供了条件。

2、海洋风能资源。我市是海洋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风力发电规模逐年扩大。风速大,风向稳定,是明显的季风气候区。大鹿岛、獐岛、小岛子风能资源良好,实测10米和40米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分别达到5.8米/秒和6.6米/秒,十分适合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目前大鹿岛、小岛子已经建成风力发电厂,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七)海洋水资源

丹东市毗邻海域迳流量大,仅鸭绿江和大洋河年均迳流量就达270多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20多万吨。经过几千年的淤积,形成了丰富的海砂资源。

(八)海岛资源

地区海域共有海岛28座,海岛岸线长32.5公里,其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0座,面积较大海岛有三个—大鹿岛、獐岛(也称小鹿岛)、小岛子(为半岛),为有居民岛,其他海岛均为无居民海岛。目前各岛屿上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药用植物200余种,有野果植物和淀粉植物30余种,有芳香油植物40多种,油脂植物50多种,纤维植物70多种。

大鹿岛位于孤山镇东南19海里的海域中,也是辽宁省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岛屿呈东西走向,岛平面呈长弧形,长4公里,宽2公里,面积6.6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2.15公里,距大陆岸线最近点为13公里。主峰海拨高度达198.1米,因其形如一只梅花鹿卧于黄海之中,故得名“大鹿岛”。大鹿岛居住一个专业渔村,隶属于东港市孤山镇,辖11个居民组,886户,人口4000人。2003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

獐岛位于北井子镇南部海域,距北井子镇7海里,为丹东市第二大岛,岛的陆地面积59.8公顷,海拨71.1米,岛屿岸线长6055米。该岛山青崖秀,滩阔水清。獐岛现有居民191户,人口548人,全村从事捕捞和养殖业的劳动力281人,有渔船80条,拥有浅海10800亩,滩涂面积2200亩。在岛的北口有1个渔港,顺岸码头长40m,泊位2个,可供100艘船进出港,年卸货能力10000吨。全岛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余元。

位于菩萨庙镇以南,距孤山镇约15公里处,由14个小岛屿组成。海产品极为丰富,内、外滩建有大型对虾养殖场和贝类养殖场。景区内两个小岛原是一水相隔,后人工修筑海堤与陆地连接在一起,坝北形成人工湖,浩浩渺渺,水清浪平。退潮时,滩上可掘贝,礁上可取蛎,全凭自然夺人。

二、丹东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近海捕捞业的盲目发展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一些海域开发利用形式粗放,不合理占用岸线和海域现象严重,造成海域使用效率低,甚至影响其他用海活动;海洋赤潮频繁发生,2000~2003年渤海、黄海近海共发现赤潮32起,影响面积约十几万平方公里;不合理的围海填海,已使海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滨海湿地减少了600多平方公里;辽宁有70%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海岸破坏利用、海湾岸线减缩也是海洋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另外,由于海洋开发涉及部门众多,各涉海部门往往根据各自发展需要编制和实施规划,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致使局部海域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近岸海域过度开发利用。

(二)局部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近岸海域、特别是一些局部海域污染严重。自“九五”期间以来,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据丹东市环保部门近3年来对近岸海域水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污染物监测指标的平均值都达到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Ⅱ类和Ⅳ类环境水质标准(仅有大东港港口区为Ⅳ类水质),并接近Ⅰ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环境总体较为清洁,达到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保护管理力度的增强,直接向海排放源和间接排污源虽然对丹东近岸海域的污染影响越来越小。但也随着近岸城乡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海洋经济的腾飞,来自陆源、面源、海水养殖业本身、海上污染源污染因子也随之增加。

一是注入近岸海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较多。2004年丹东市水利局发布的《丹东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04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12264万吨。其中,鸭绿江干流8937万吨,大洋河126万吨,沿海诸河1169万吨;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4.39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5.56万吨,生化需氧量2.37万吨,氨氮0.33万吨,悬浮物6.12万吨,其它0.01万吨。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丹东市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116.59万吨,生活污水排放排放量为5000多万吨。

二是船舶污染物、废弃物和船舶垃圾有所增加。近年来丹东港口业、对外贸易业、海洋捕捞业迅猛发展,客货轮和渔业船舶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废污油水及洗刷船体产业的废弃物多数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使水体中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含量增加,尤其是港口区较重。

三是养殖业本身影响较大。随着沿海海洋经济的不断扩大,养殖面积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局部海域,海水养殖比较密集、养殖品种比较单一、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不尽科学合理,使养殖病害连年发生,给海域的水质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底层沉积物增,多滩质板结,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含量升高。

四是自然灾害较多。近年来海洋赤潮频繁发生,有赤潮面积扩大、年次数增多、时间前提等特点,给海水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4年8月11日发生83平方公里的棕囊藻赤潮。仅2000年发生在我市鸭绿江口至石城岛的一次面积达1000km2,死亡滩涂、浅海贝类达65540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3亿元。2004年丹东地区还下了十多次酸雨。以上这些因素构成了对丹东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的不良影响。

据《2003年辽宁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测定数据显示,鸭绿江口邻近海域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和铅。其中,无机氮平均含量为0.5732毫克/升,为中度污染标准;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为0.0391毫克/升,较清洁标准。在全省海域水质综合评定中丹东海域污染状况排在第二位。

(三)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从产业结构看,丹东海洋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升高。2005年丹东主要海洋产业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洋产业比例为68∶13∶19,呈现出一、三、二的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但和全国其他沿海省市相比,丹东海洋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在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大部分从一产转向二产、三产的情况下,丹东第一海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二产的比重过小。从产业内部的结构看,2006年和2007年丹东渔业总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2.7%和22.3%,渔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依然过大。渔业产业结构不符合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农业渔业比重占了绝大部分,而工业渔业、观赏渔业的比重还较小,精品渔业的分布还不普遍,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也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见表一、表二),丹东的港口资源在环渤海地区中居于中等水平,但港口生产能力(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则远远低于其他环渤海地区港口。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丹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海洋循环经济理念

海洋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环境及技术的整合,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体说来,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包括海洋产业内部的小循环、海洋产业间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和海洋社会整体层面的大循环三个层面。当前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靠临海区位优势,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丹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表一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的基本情况(2003年)

港口

码头长度(米)

泊位数(个)

万吨级泊位数(个)

丹东港

1793

13

7

大连港

24611

175

55

营口港

4848

27

16

锦州港

2058

9

8

秦皇岛港

7017

31

27

京唐港

2988

13

13

天津港

13544

68

52

烟台港

6224

34

21

威海港

1554

12

4

青岛港

11539

47

36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年鉴(2004)》

 

表二    2004年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生产情况

港口

货物吞吐量(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亿吨)

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大连港

1.45

221.1

614.7

天津港

2.06

381.6

——

丹东港

0.1074

9

22.9

秦皇岛港

1.5

0.54

——

锦州港

0.2455

10.3

——

营口港

0.5977

58.3

——

青岛港

1.61

513.9

——

烟台港

0.34

29.1

469.4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年鉴(2005)》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未来丹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针对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仍然遵循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致使资源和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海洋作为人类的重要公共资源之一,如何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海洋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的、永续的开发和利用与管理,从而实现海洋经济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协调永续的发展,将成为人类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课题之一。海洋生态和海洋经济系统的结合,作为一个大型的复杂闭合的物质循环流动系统,不仅海洋资源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污染物将由海洋生态系统自身承担,而且陆地上的许多废弃物也将由海洋生态系统来承担。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以循环经济作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指导模式,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丹东国民经济的贡献很大。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资源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出来:目前丹东面临着海洋资源衰退、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管理有待完善以及海洋产业结构急待优化和升级的局面。为此,必须加快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规划与布局,才能实现沿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丹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在海洋领域实施循环经济对丹东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有利于实施资源战略,促进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保障经济安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可以促进海洋资源的使用和再循环,延长海洋产品的使用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同时强化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水、矿物等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可以防治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实施海洋循环经济可以从海洋经济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海洋生态平衡,提高海洋环境自净能力。再次,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最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丹东市海洋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加强海洋管理

海洋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综合决策、统筹规划、政策导向、法规保证,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尽快制定和实施与海环法、海域法、渔业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相配套的地方法规,尽早出台《丹东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丹东市海洋开发管理条例》和《丹东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健全丹东市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要依据海域法及相关法规,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认真实施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海洋开发利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海洋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与海洋的协调、全面和永续发展。

(二)实施循环经济理念,对海洋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海洋产业结构的未来变化可能多种多样,制订合理的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方案,对于丹东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际先进经验,海洋经济的发达程度取决于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目前,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太小,这种结构对产业的持续发展不利。因此,应根据丹东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及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针对制约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通过制定相关海洋产业政策,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扩大投资规模及培育市场体系等措施和手段,在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及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这样才能加速丹东海洋产业结构转型的步伐,使丹东海洋经济得以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

1.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①把滨海旅游业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立足于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积极开发海上运动、海洋观光等现代旅游产品。加大对海滨风景旅游区进一步开发,提高滨海旅游的国内、国际知名度。②把海洋交通运输业逐渐建设为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首先是要扩大海洋运输船队,开辟海上运输航线;其次是要加强港口建设,在国际航运中心和港口群的建设中,要以集装箱和大型专业化原油建设为重点,调整码头结构,加强深水航道建设和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

2.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属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第二产业要按照高科技、新产业、大市场的现代海洋开发思路,立足本区优势资源,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造就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扭转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①加快海洋修造业的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调整。大力发展地方修造船业,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延长船舶制造、修造的产业链,构建产业群。②把海洋食品加工业及药品加工业作为优势产业来发展。针对丹东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品质独特、营养价值高的优势,狠抓精深加工,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③稳步发展海水制盐、海洋化工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盐业的发展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逐渐调整制盐业结构,加大深、精加工海盐项目建设,并积极扶持、培育盐化工业的发展,利用盐苦卤生产钾、镁等化工产品,争取海洋化工产品形成工业规模和产品系列。④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及滨海砂矿加工业。逐步提高油气深加工程度,以适应海上油气开发的要求。而滨海砂矿业的发展,应集中开发金刚石、沙金等潜在效益较高的矿产,同时发展玻璃、水泥等工业。

3.稳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①加快发展海水养殖业。海水养殖要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品种搭配、适当密度、符合生态系统的原则,建立集约化的海水增养殖基地、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和野生种苗基地。②稳定海洋捕捞业。一方面要严格实行近海定量作业,特别是控制粗放型、掠夺性的生产方式,通过改变近海渔船以底拖网为主的作业方式,推广大网目、高口快速拖网等新型网具,以稳定近海捕捞产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外海捕捞和远洋捕捞,促进丹东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要重点提高外海作业和远洋作业的生产及保鲜能力,改变远洋渔业单一捕捞作业的现状,把捕捞、加工、销售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提高综合效益。

4.加快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减少其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海洋产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积极开展新兴产业技术储备的系统研究,重视海洋资源勘探调查,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是新兴海洋产业的总体发展方向。海洋旅游要逐渐扩大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使其成为高产值的支柱性海洋产业。海洋修造船业应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步伐,在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海水养殖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和技术,加快海洋农牧化的进程。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要加快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高采油技术水平。

(三)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借鉴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的经验,目前应在搞好海洋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及制度,要尽快建立起促进海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在已经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循环利用法、循环经济企业投融资法、可持续消费法和实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设立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循环经济核算体系;尝试建设海洋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建立海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监督和评价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循环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如何高效利用海洋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海洋环境,是丹东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其关键在于公众的参与和保护意识。因此,要加强循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循环使用海洋资源的意识。大力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决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避免缺乏全局和长期观念的急功近利和本位主义倾向,防止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发生,杜绝少数开发部门抵制监督、我行我素,作出违背生态规律的决策。

 

参考资料:

1、于谨凯: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纪建悦,林则夫:环渤海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选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衬,2007

3、辽宁省统计局:200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辽宁省统计局:2006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5、辽宁省发改委: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6、丹东市统计局:2005~2007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陈铁新:2008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

 

课题名称:丹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主持人:段永军

课题参与人:李文生、张春光、王怀、郜莹

中国政府网 辽宁省政府 丹东市政府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百度 凤凰网 新浪 网易 丹东新闻网
辽ICP备13009825号  辽公网安备 21060302000085号
版权所有:丹东市人民政府
主办:丹东社会科学网   网站地图
地址:丹东市振兴区银河大街100号 邮编:118000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