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社科研究

丹东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9/6/12 12:39:00 来源: 浏览:()

打造农业品牌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品牌农业主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区域特性。品牌农产品一般具地域特色,是优良的品种、独特的生产工艺、优越的自然资源乃至渊远的历史文化的综合体;二是具有高品质。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创品牌的根本,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因素,是品牌大厦不可动摇的根基。三是具有食品安全保障。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四是具有高效益。品牌是市场的认知度,是企业科学技术、产品质量、管理经验、营销策略、市场信誉、企业文化诸方面因素的凝结,是企业和产品的无形资产。具有龙头功能、优化功能、规模经济功能、创新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强力集聚效应,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核心力。通过品牌的科学运作及其集聚效应,对提高农业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只有品牌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同样不会有前途,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在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的同时,应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动“一村一品”向“一镇一品、一县一业”发展,逐步形成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特色经济板块。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广大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有利于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创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有利于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加速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建设以品牌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但是每年出口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低。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总体规模仍较小,信息渠道不畅,营销技巧简单,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产品卫生质量及标准等方面面临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国际贸易的压力大,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品牌竞争已成为国际农产品竞争的一种新的形态,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我国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已势在必然。

一、丹东地区品牌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丹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2007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农业总产值40.68亿元,增长4.1%;林业总产值7.15亿元,增长11.6%;牧业总产值26.71亿元,增长12.9%;渔业总产值35.66亿元,增长7.7%;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7.4%。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粮食产量达到92.2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海水精品及鸭绿江珍品渔业养殖带和优质稻米、板栗、草莓、五味子、蓝莓等十大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由2002年的77户增加到目前的193户,增加1.5倍,带动农户近30万户。

由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联合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承办的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第四届国际农业博览会2008年9月下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丹东市组织30家企业产品参加了本届博览会。本届博览会以绿色、合作、发展为主题,重点展示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绿色、高效、品牌农业的发展成果,突出招商引资、农产品贸易和科技合作。丹东市展出的经过质量管理部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种达十大类116个,包括优质稻米系列产品、板栗系列产品、水果罐头系列产品、食用菌系列产品、果酒饮料(含白酒)系列产品、柞蚕系列产品、林蛙系列产品、山野菜系列产品、水产系列产品,充分展示了丹东市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的成果。为我省农产品展览增添亮点。

我市的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草莓产量占全省的60%、全国的15%,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树莓、蓝莓,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分别占全省的第二位和第一位;烟草是全省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柞蚕生产规模列全省第一,占全省的40%、全国的25%。此外,优质稻米、中药材、食用菌等均位居全省第3位。

二、丹东地区品牌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丹东的特色农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全国少有。丹东农业从全省看,举足轻重,很多方面位居全省前三名。林业大市、水产大市,各种特色基地闻名遐迩。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市特色农业本应该做得更大、更强,却没有更好更快地发展。虽然我市品牌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1、推进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合力

农业品牌没有形成合力和应有的规模,缺乏竞争优势。近几年来,我市有不少农产品名气很大,柞蚕、烟草、树莓、蓝莓,、优质稻米、中药材、食用菌等具有较大经营规模,还有很多农业品牌产品限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没有形成合力和应有的规模。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主要有农业、畜牧、质检、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监管,造成品牌农产品培育、推介、监管环节脱节。目前,各级政府对品牌农产品和生产企业扶持、推介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良性格局。由于农业生产“散、小、弱”特点,单一农户无力单独承担品牌建设,只有政府出面牵线搭桥,组织广大农户,形成合力。其次是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部分公共职能的承担者,虽然,我市目前农业领域亦有许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为数不少中介组织存在,但这些中介组织在农业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真正起到联结农户和企业,联结生产与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有限。

2、品牌农业发展层次低

传统农业的“散、小、弱”的特点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很难独立承担品牌的经营和发展。也正是由于“散、小、弱”的特点,大多数农产品很难纳入已有的品牌体系中,从而亦难以分享品牌带来的众多利益。牌多精少,技术含量多数偏低。品牌中的“绿色”、“健康”和“安全”等时尚概念远未深入。精品只有那么几个,在大市场上知名的更少,加之品牌农业应包涵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以及绿色无公害、健康安全等现代经营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品牌农业仅仅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3、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我市农业总体上还处在低效、科技含量不高的基础阶段,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制约了品牌开发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居民消费层次不高,消费观念落后。一般消费者在作自己的消费选择时,往往先考虑价格的因素,对绿色食品,无公害、有机食品的认识不够。所以在农产品竞争方面,第一位的往往还是价格的竞争。加之,名牌产品的推出,开发成本较大,研发和宣传需要高投入,高投入就要相应抬高产品价格。一旦产品拿到市场后因价格较高而卖不动,必然制约企业对新产品进一步开发的积极性。

农业企业创名牌意识薄弱。农业企业是农业创名牌的主体,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很多企业有了一定的名牌意识,也创出了一些农业名牌,但相当数量企业仍缺乏创名牌意识,常常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农产品名牌的创造与保护工作,导致农业创名牌止步不前。目前一些农业名牌的产生往往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存在着许多政府行为,并不完全是企业经济实力的体现,影响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持续性。

商标是品牌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是生产经营较为规范的农产品。而目前我市117个无公害农产品中只有62个进行了商标注册,43.5%的农产品未注册商标。大多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没有进行包装销售,依然按照传统的销售方式进行营销,体现不出品牌农产品的优势。

4、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要从农业产业化这个角度,去抓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如果加工业滞后,一旦受市场冲击,后果不堪设想。这方面,我们丹东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金腚鸭、草猁獭、杜鹃花、砍山楂”,虽有脱离市场实际、盲目扩大种养量的问题,但个别产品的损失,核心问题在深加工上。比如今天大家看好的板栗产业,如果深加工跟不上,也隐藏着很大危险。“金华”板栗从前几年最高峰时的每公斤26元下降到6元,当地品种板栗也由原来的每公斤8元下降到3元。而我市板栗种植规模已达到160多万亩,现在见果的才50多万亩。如果那100多万亩都到了收获期,我们的深加工能力跟不上来,农民可能又会走上砍树的老路。我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屈指可数,规模以上的企业体量不大,缺少牵动力强的大型企业;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不大,市场占有份额小,市场抗风险能力差;精深加工企业少,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加工水平低,无包装、无标识、无品牌、无条形码,品种单一,国内进不了超市,出口借助国外企业的包装,市场狭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订单不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缺少相应的中介机构和运行机制;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狭窄等等。

5、缺少发展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达到160多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10多家,预计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预计全年农产品出口超过4亿美元,按新统计口径比2006年增长15%以上。这组实实在在的数字告诉人们,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快马。目前我市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层面上。换言之,还是买与卖的关系。这个实质性问题解决不了,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的矛盾就不可避免。我市不少大米加工企业都与农户签有订单,而每年企业都为收不上来大米犯愁,原因就是小贩子的收购价比订单高,农民自然想多卖钱,到这时企业就只有叫苦的份了。要通过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上台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工业化,进而带动农村城镇化。而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的牵领作用才能做大市场,提升我市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6、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需要加强

虽然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总量2007年以前在全省名列前茅,但是,我市县域和郊区某些农产品、有机食品的质量仍然存在问题,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仍很普遍,农户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食品安全仍不容忽视。特别是种植业产品认证,2007年上半年没有一个产品通过认证。同时我市农产品认证数量占全市同类产品的比重仍然比较低,粮油仅占15.9%,蔬菜仅占12.2%,鸡蛋仅占4.8%,生猪仅占1.2%。不管是站在全省竞位争先的角度,还是从发展品牌农业的立场出发,都亟需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大提升了丹东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2007年,丹东农产品出口创汇4亿美元,出口创汇额年递增38%,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出口农产品七大类、200多个品种,出口市场扩大到36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我市重点开展农业标准化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整体推进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市农委在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三品”认证,新增标准化“三品”生产面积30万亩,全市累计达到162万亩,占生产总面积的73.6%。目前,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标志的产品102个,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企业34家。

    为规范我市“三品”认证工作,市农委建设了6个“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到9.3万亩,还建立5个产品质量追溯示范点,追溯面积达12.2万亩。所以,标准化生产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7、我市农村主要劳动力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归根结底是要靠掌握品牌农业先进科技的人才来研究和开创,而我市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多年来通过高考走了一批,回来得很少;外出打工潮又带走了一批村子里各方面的骨干,现在留在各村务农的主力军多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妇女和老人,文化素质低、知识贫乏、民主法制意识不高,现代农业意识落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信息闭塞,很难接受先进思想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等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不和谐音符。

三、丹东地区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构想

1、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是品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

切实加强对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品牌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协调和统筹。政府必须加强对品牌农业产业化的领导,把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性大事来抓。抓规划,做好项目准备。政府要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做好项目的规划工作,引导农民和龙头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抓协调,搞好基地建设。政府要出面协调千家万户农民,抓好基地建设,并促使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抓服务,切实解决问题。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解决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积极为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排忧解难。抓扶持,认真落实支持品牌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对品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尽快把龙头企业做强,把优势产业做大,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抓统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搞好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具体服务工作。

要积极营造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注重政策扶持环境。重点是要把产业化工作逐步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推动和引导、企业主导转变,逐步形成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政策为载体,以提高带动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一套强有力的政府扶持与支撑体系。二是注重培育基地环境。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服务和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紧密结合,建立自己的农产品原料基地,解决农产品原料分散、质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为切入点,吸引各类工商企业、民间企业和外资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导的投入机制,拓展产业发展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三是注重科技进步环境。从产业化链条出发,加快各个环节的科技攻关、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示范基地+农户的推广体系。四是注重注重市场开拓环境。加强农产品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网上交易、直供配送等现代物流模式。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扶持农产品产销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通过政府塔台,企业唱戏,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等,为企业搞促销、打品牌、树形象创造平台,提高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发挥科技优势 

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大学生深入品牌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发展,广招品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行动,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提高乡土人才技术含量。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选送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由政府出资,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学员结业通过考试和技能鉴定,颁发国家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辽宁省农民技术员证书。通过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为加快品牌农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挖掘科技优势,加快推动品牌农业产业升级。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产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要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新成果,提高品牌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品牌农业科技示范园,集中力量研究、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合当地特点的优良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和加工设备、工艺流程的研究和应用,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科研院所联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大龙头企业技改项目的扶持,逐步把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兴农的生力军。

3、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实现“特而优、优而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市政府为此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5家,比2005年增加45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9家。去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4%,利税总额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

农产品只有实现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针对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规模小、经营分散、资金不足等问题,丹东市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用经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外在变化,更重要的是优化产品的生产质量。在政府的扶持下,龙头企业要采取技术引进、合作攻关、工艺更新、设备改造等多种办法,加快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二次、三次加工产品比重,运用先进技术,开发新、特、稀以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使一批名优土特产品上层次、提档次。

4、实施品牌工程,强化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丹东农产品的品质非常好,但东西好也要吆喝好。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近几年,农产品品牌已经越来越引起农事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关注。丹东市先后完成了县域和郊区绿色食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全市环评总面积达1850万亩。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要求,制定并下发了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89项。以环评结果为依据,以技术标准为支撑,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全市粮果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50万亩,占种植业生产总面积的50%。同时,他们积极开展安全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全市种植业安全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32万亩,占生产总面积的40%,安全农产品质量认证99个。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大提升了丹东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2007年,丹东农产品出口创汇4亿美元,出口创汇额年递增38%,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出口农产品七大类、200多个品种,出口市场扩大到36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东港市11万亩草莓园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核准为无公害农产品草莓生产基地。全市以草莓研究所为核心、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分支建立起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应用脱毒种苗、低毒低残农药和限量施用化肥、完全使用洁净水源等一系列无公害生产措施。严格的生产管理使过去提篮叫卖的草莓身价倍增,当年有4万吨出口到欧美等地,创汇1800万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出口基地。

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品牌含金量仍是我市品牌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产品质量包括品质质量和卫生安全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竞争力的源泉。农产品品牌征服市场、赢得消费者问题,关键就是其稳定、卓越的产品质量。目前,农产品卫生安全已经成为世界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问题,在我国则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首要因素。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产品质量状况与品牌内在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标准数量少、不配套,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稳定的质量保证。二是品牌化意识淡薄,无标元首、无标上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不利于质量全程控制。三是农药、化肥等有害物残留超标依然存在,影响出口。因此,在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抓好质量管理是前提。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标准、质量安全标准以及加工、运输、贮藏、包装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快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二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标准宣传、推广与实施,使用权农业标准进村入户,引导农户自觉接受和采用标准,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尽快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转高效的,以省级中心为龙头、区域性中心为骨干,县级检测站为基础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实现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四是建立健全质量评价认证体系。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搞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商品注册、标识管理等工作,全面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为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5、在拓展市场上下功夫,确保品牌实现价值

在积极开辟国内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实施国际市场“三步走”,进一步扩大日韩朝市场、拓展欧美澳市场,并把开拓市场的重点转向俄罗斯、北美和东盟市场。如今,寒富苹果、百合鲜切花、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已受到俄罗斯市场的欢迎;草莓、板栗、树莓、保鲜食用菌和水果罐头、果酱制品已经打入北美市场和东盟的新、马、泰市场。出口品种也从单一水产品向粮油产品、果菜产品、林产品等多品种转变。2006年,我市农产品及加工制品亮相沈阳世园会,展出各类特色产品共150多个、特色园艺产品5000多件,有60件展品荣获金奖。3年来,还先后组织20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加了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东北地区国际农业博览会、辽宁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等,其中60多个产品荣获优质农产品奖;与国内外客商累计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50份,成交额达4亿多元。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再好的商品如果不进行强有力的宣传,将难以被社会公众认知,更难成为有口皆碑的品牌。要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促进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是要加强宣传,塑造产品形象。通过有关新闻单位或社会团体,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交易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等手段,广泛地向社会发布信息,扩大宣传,从而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二是注重产品包装,提高产品形象。要彻底摒弃“提篮小卖”农产品营销观念,改革农产品打捆混卖、摆摊设点的传统营销方式。良好的产品包装不但能够避免运输、贮存过程中对产品的种种损害,保护产品质量,而且精美的包装还是一个优秀的“无声的扒销员”,能引进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还能够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提高产品的身价。

6、立足于当地优势,对品牌产品实行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

产业化经营,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努力方向。我市农产品已由简单粗加工,逐步转向分割、即食、休闲、罐头、小包装、调味等多种加工结构,初步形成精制大米、玉米良种等粮食产品,真空保鲜贝类、干虾、鱿鱼制品等水产品,卫生洁具、密度板等林产品,肉食、禽蛋、乳品等畜产品,单冻果菜、清水保鲜食用菌,柞蚕丝制品、丝肽素化妆品,烤烟等10大类、30多个系列近300多个品种。目前,全市有4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1和HACCP国际双认证,51家企业的99种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绿色食品质量认证,4家企业的11种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多家企业获得欧盟注册,近150家企业通过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注册。丹玉、鸭绿江、凤山、木鸡、龙缘、泰元、北方山奇、广天等一批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生产、流通等企业和农户通过建立“产、加、销”的互利合作,“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条日益密切。到目前,这些企业共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16.8万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各类农业生产订单340万亩,形成优质稻米、食用菌、板栗、贝类、中药材等15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其中贝类、板栗、草莓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抓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既可以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同时也做大了产业,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外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心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对农业支柱产业或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龙头”带动,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减少中间环节,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是农业走上市场化、农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道路。
    从农业的思路来看,就是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小农户和大市场联系起来,克服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冲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组织农业生产,它的核心是通过龙头,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阶段有机的联系起来,延长农业链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进行一体化经营。

 

参考文献:

⑴《2008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丹东市人民政府网,2008年02月22日。

⑵《2007年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丹东日报2008年6月30日。

⑶ 生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经济日报2006-11-13

⑷《丹东市召开品牌产品农商对接观摩会》报道,市商业局网站,2007年10月26日。

⑸蔡晓华《三大措施提升丹东农产品竞争力》辽宁日报,2008年09月12日。

 

 

课题名称:丹东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研究

课题主持人:刘兆洪

课题组成员:段永军 蒋丽萍 张春光 李庆魁 谷桂林

中国政府网 辽宁省政府 丹东市政府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百度 凤凰网 新浪 网易 丹东新闻网
辽ICP备13009825号  辽公网安备 21060302000085号
版权所有:丹东市人民政府
主办:丹东社会科学网   网站地图
地址:丹东市振兴区银河大街100号 邮编:118000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